新闻动态
铁道兵简史:百万无名英雄的故事,新生:解放战争(1949-1950)
如同解放军众多特种部队一样,铁道兵也是在解放军的迫切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1948年夏,解放战争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节点:历经4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林彪所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已然发展壮大到75万人,无论是兵力数量还是部队素质,都对东北境内的50万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全面的压倒性优势。
于是,我军决定率先在东北打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最后决战,也就是广为人知的辽沈战役。
虽然在兵力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是林彪肩上的担子却丝毫也不轻。
打赢这场战役本身或许并不困难,然而,绝不能让这50万国民党军队逃离东北,否则极有可能致使全国的解放进程陷入僵局。
为了确保解放战争顺利推进,东北野战军必须将这50万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就地全部歼灭。
鉴于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要达成这一任务相对而言稍微容易一些。
从古至今,大部队若要从陆路进出东北,唯有取道锦州,东北野战军只要拿下锦州,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便插翅难逃。
可问题在于,国民党军队一旦察觉东北野战军的作战意图,就会派遣部队增强锦州的防御力量,同时催促其他部队拼命逃窜,如此一来,东北野战军无论如何都难以阻拦。
要想攻克锦州,就必须做到绝对保密。
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东北野战军遇到了最为棘手的难题:只要东北野战军大军开拔行动,就不可能不被国民党军队察觉。
当时,东北野战军的军事部署主要依靠步行,而其主要基地远在松花江以北,距离锦州的直线距离将近700公里。
图片
这个距离意味着,要是仅凭步兵徒步行军,哪怕速度再快,至少也得20天以上。
几十万大军在东北大平原上行进整整20天,还谈何保密?
即便全东北的老百姓都佯装看不见,可那些在空中来回穿梭的国军飞机又怎会视而不见?老革命碰到了新情况,就得想新的解决办法。
实际上,在世界战争史上,这个问题是有现成解决方案的。
若要隐蔽且快速地部署数十万大军,铁路运输无疑是最佳方式。
早在1900年前后,欧洲各国就已开始大规模运用铁路来运输部队了。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条铁路西起莫斯科,东至西伯利亚,是俄罗斯掌控西伯利亚地区的重要依托。
图片
由于西伯利亚气候严寒恶劣,土地广袤但人口稀少,难以维持大规模驻军,一旦遭受外敌进攻,只能依靠莫斯科派遣援军。
要是没有铁路的话,俄军从莫斯科抵达西伯利亚得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到那时候,侵略者说不定连孩子都有了;
而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通车之后,援军仅需半个月就能奔赴前线,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1904年,日本人眼见着俄国人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深知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于是抓住时机对西伯利亚发动全面进攻,西伯利亚地区兵力薄弱的俄军果然难以招架。
而俄国人的应对策略十分简单直接,他们只顾埋头继续拼命修路:你就等着吧,等铁路修好了我就调兵过来!这一简单粗暴的策略最终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铁路修好之后,俄国军队一批又一批地从莫斯科运往远东地区,日本人见势不妙,便见好就收,马上放下武器开始和谈。
由此可见,在现代战争中,铁路的运用有时会对战争的胜负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在1948年之前,解放军不但几乎从未使用过铁路,甚至还将铁路当作主要的破坏目标——因为使用铁路的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只要破坏铁路,就能有效阻止国民党军队的兵力调动。
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被不断消灭,毛主席在1948年初敏锐地察觉到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及时向东野下达命令:
东北和华北的敌人数量越来越少,几个月之后,形势将会发生变化,请考虑对某些铁路不再进行破坏,或者只进行战术性破坏而不彻底破坏,以便我军日后使用。
毛主席果然料事如神,就在辽沈决战即将打响的紧要关头,解放军终于要开始学习如何运用“铁路”了。
这个时候东北的铁路状况极为糟糕,不是这儿缺了一段,就是那儿断了一处——解放军之前打仗越厉害,铁路的状况就越差——整个东北地区,几乎找不到一段能够完整通车的线路。
所以,想要打好辽沈战役,就必须拿下锦州,而要攻打锦州,就必须先修复铁路。
搞破坏容易,修复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要修复铁路,就得有专门的队伍。
1948年7月5日,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正式成立,下辖四个支队,由26000多名干部、战士以及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这支部队的任务很明确:修路。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国民党除了搞破坏,别的什么都不会干;
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虽然破坏能力一流,但搞生产建设同样也是行家里手。
国民党在东北多年都未能修复的铁路,铁道纵队仅仅用了1个月就修好了。
1948年9月,通往锦州前沿重镇义县的铁路已经顺利通车。
东北野战军第3纵、第2纵5师、第6纵17师和炮兵纵队,连同7000万斤粮食、11000吨油料、1000万发子弹、15万枚手榴弹、20万发炮弹、5万斤炸药、100万套棉衣、棉帽和棉鞋以及大量的医疗和通讯器材,在四平、梅河口等车站秘密装车。
为了确保绝对保密,运送部队的列车全部使用棚车,开车之前将车门锁上,并且贴上封条。
列车运行的时候,看不到部队人员的身影,也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就连铁路员工也不知道运送的是什么东西。
图片
9天之内,整整10万大军和数不清的战略物资就被迅速且隐蔽地运送到锦州前沿的义县。东北野战军的隐蔽工作最终被证明是极为成功的,在国民党的所有资料里,没有任何一份显示国民党军队察觉到了东北野战军大军南下的行动。辽沈战役的第一炮在义县顺利打响,直至义县被东北野战军拿下,国民党军队仍然不知道这些如天兵天将般的部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有俘虏不断地问东北野战军战士:“贵军是从哪里过来的?怎么过来的?怎么速度如此之快?”
由于对东北野战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心理准备,东北的国民党军队陷入一片混乱,蒋介石亲自飞到东北调兵遣将也无济于事,锦州在一个月后被攻克,整个辽沈战役历时不到2个月就胜利结束了。东北的50万国民党军队被歼灭了47万,其中有41万人是看到大势已去当场起义或者投降的。
辽沈战役让解放军彻底认识到铁路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意义,于是,东北野战军刚刚成立的铁道纵队一下子就成了全国解放军眼中的“香饽饽”,哪里即将开战,铁道纵队就率先奔赴哪里。
图片
重要性提升了,地位自然也要跟着提高。1949年4月,铁道纵队正式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由军委铁道部直接领导。铁道兵团的使命简单明了:“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
铁道兵团追随着解放军的步伐,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这支部队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们从未有过单纯“修复”这样的任务,每次执行的都是“抢修”任务,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铁路通车,不通车是不行的,因为大部队就在后面等着呢。所以,即便手中没有枪支,铁道兵也同样在战斗,时间就是他们的敌人,铁路就是他们的战场。
在一次又一次艰巨、危险的抢修任务中,铁道兵涌现出了众多战斗英雄。在陇海线的抢修过程中,为了修复一座被彻底炸毁的铁路桥,技术工人杨连第徒手爬上了45米高的桥墩,成功搭建好了脚手架,克服了修桥过程中的最大阻碍。45米这个数字可能让大家没什么概念,要是看一眼这座桥现在的照片就会明白了:
图片
在那个时候,登高作业哪有什么防护装备?
手要是一滑,就会丢掉性命。要知道,国民党为了修复这座桥,专门请美国人来帮忙,耗费了整整两年时间都没能把桥修好,主要的难题就在于,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没有人敢攀爬这么高的桥墩。
而铁道兵和国民党军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国民党军队即使用枪逼着也没人敢去攀爬,而杨连第却主动请缨去攀爬。确切地说,如果不让他去,他还会有意见呢。正是这种鲜明的差距,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座国民党耗时两年都未修好的桥,铁道兵只用了两个月就修通了。“登高英雄”杨连第的英名,也自此传遍了大江南北。
图片
有这样的精神存在,就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挡铁道兵前进的步伐。在南方,由白崇禧亲自谋划破坏的粤汉、湘桂铁路,据说没有三年时间根本无法修复,然而铁道兵仅仅用了五个月就将其全部修复完毕。
1949年,铁道兵的身影穿梭于全国的各个主要战场。在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前,不存在修不好的道路,也没有架不起的桥梁。随着铁道兵团一次又一次提前突破难题,全国解放的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加快、再加快。从某种意义来讲,铁道兵是解放军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